鲁迅说过不读在世中国人的书吗?
2018-01-09 08:09:46
  • 0
  • 0
  • 2
  • 0
鲁迅说过不读在世中国人的书吗?

鲁迅说过不读在世中国人的书吗?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出生,1936年去世,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后收入他的《二心集》一书。这篇文章篇幅很短,仅寥寥几百字,它既是一篇类似书信的答别人问,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谈创作经验的小文,还可以看成是一篇精短杂文甚至颇犀利有力的檄文,读后大有启发与收益。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虽然没有明确说要完全“不要读尚在世的中国人写的书”――那就片面、偏激了,却还是对当时中国健在的一些教授、学者、作家、评论家表示了强烈、辛辣的否定与讽刺。这些人不学无术、出头露面、自我吹嘘、夸夸其谈、一派胡言、误导青年。他们所说的话、所讲的课、所写的书,确实不值得学习与接受。
在回答杂志社的几个提问之前,鲁迅先生先写了一段“前言”:
【来信的问题,是要请美国作家和中国上海教授们做的,他们满肚子是“小说法程”和“小说作法”。我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正如我虽然会说中国话,却不会写“中国语法入门”一样。】
一开篇就讽刺了那些并无高明的实际创作经验、并没有优秀的作品拿得出来、并不是真正懂得文学、观点自以为是似是而非、容易将年轻的初学写作者引入歧途的“中国上海教授”们。
回答的第五条:
【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也就是说,不怎么看、甚至不要看当下那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回答的第七条:
【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回答的第八条:
【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再次强调,中国的学者与批评家,他们的谈创作的理论著作、评论著作,根本不值得看,也不要看。
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最接近这个观点的,还不是1931年12月《答北斗杂志社问》里的这几句话,而是1925年1月应《京报副刊》邀请发表的《青年必读书》里的一句:“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时隔八十多年,我觉得即使到今天,鲁迅先生的这些观点仍然振聋发聩,具有现实意义、参考价值。
大家也许都知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凡杰出文艺作者的思想与风格往往是超前的,对他们的作品的公正评价则往往是滞后的。在他们生活的同一时代,很难有非常准确、匹配的论述。这在古今中外文坛不乏先例。也许真正好的作品在当时并没被大家得到承认,得若干年以后才行(如梵高的画、巴赫的音乐、尼采的著作,又如屈原的诗歌、沈从文的小说、张爱玲的作品等);相反,在当时被评价很高、大家一致吹捧、获得了很多大奖的作品,到若干年后再来看,其实并不怎么样(如汉朝的大赋、宫体诗,建国十七年的那些“高大全”“口号”“歌德体”小说诗歌散文等)。
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一时难以衡定与比较,另一方面有些作者又喜欢对自己的作品大肆吹嘘赞美、到处追名逐利,特别是今天商品经济与媒体宣传时代,他们大力炒作、请人吹捧,包括名人作序写评论、开新闻发布会作品研讨会、报刊电视台电台大量报道、参评获得各种奖励荣誉……这样以来,你更加没法知道哪些作者好哪些作者不好、哪些作品优秀哪些作品不优秀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这种情况下,咱们真的不如听听鲁迅先生的,干脆从这种浮躁、功利、喧嚣、混乱的迷雾中跳出来,少读或别读当今本国本地作家的著作与文章,多读读外国的东西,或历史上有定论的名著,收益自然更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