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第10期发表报告文学《1735两湘平银建起的一所大学》
2020-10-02 21:52:12
  • 0
  • 0
  • 28
  • 0

1735两湘平银建起的一所大学

——萧文昭与浙江丽水职院

萧飞/文

本文缘起:从“寻找萧文昭的后人”开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耕读传家、兴学育才,乃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亘古美德、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之重要原因。中国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兴学、前赴后继,倾囊相授、诲人不倦,弟子门徒“桃李满天下”,方有历朝历代各行各业俊杰辈出、报效祖国之可喜局面。

本文之缘起,是2019年在湖南省省会长沙市举行的一场会议。当时是长沙萧氏宗亲联谊会的成立大会,会议还是比较隆重、庄严的,会场内气氛热烈、互动性好,众位萧氏宗亲鼎力配合、群情振奋、踊跃发言、不断鼓掌。

而在会议的最后,却是一个特殊的、临时的安排,由一位远方的陌生客人——从浙江省丽水市长途跋涉赶来的一名年轻女子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寻找萧文昭的后人——来自丽水职业技术学院8000名师生的真诚呼唤》: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其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处州种植学堂,其创办人是当时的清朝政府处州最后一任知府萧文昭。

萧文昭,清末官员,字叔蘅,一字君恳,号同甫,长沙府善化县人,著有《治枭善后刍议》。其祖,萧大丰,国子监生,著有《尔雅集注》;其父,萧寿昌,县学增生,著有《袁氏本末》;其母,陈氏。

萧文昭曾先后两度出任处州知府。处州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萧文昭是其最后一任知府。萧文昭志向远大,对处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努力,尤其是在兴办新式教育上着力极勤。他曾毁家办学,两次捐款。第一次捐款银圆250两;第二次他又回到家乡(不确——注),动员宗亲卖掉田产和祖宅,集资湘平银1485两,合计1735两,皆用于创办处州种植学堂,以及图书馆、阅报所、劝学堂等文教项目。在明知王朝即将灭亡的情况下,萧文昭仍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可见其在兴学方面目光之远、抱负之大。

萧文昭创办的处州种植学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几经更名,最终成为今天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2020年12月,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饮水思源,我们十分怀念这位对处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先辈。我们期待找到他,通过了解他的事迹、他的经历、他的思想来缅怀前人、激励后人。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所掌握到的关于他的资料很少,甚至连一张他的照片、图片都没有。但我们一直坚信,像萧氏这么一个重视教育的杰出家庭,他的后代一定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我们也相信,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在萧氏宗亲会所有亲人的大力支持之下,我们一定能找到这位让我们敬仰的恩人与先辈!

人海茫茫,可我们坚信一定会找到您,找到你们。这是来自丽水职业技术学院8000名师生的真诚呼唤!萧文昭公,正是因为您当年的远见卓识,才有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昨天、今天与明天。110年前,我们因一所学校而结缘;110年后,我们一定还会因这所学校而续缘!

这个美好愿望的实现,希望得到各位萧文昭的家乡人民、萧氏宗亲的支持。请帮助我们一起寻找他,好吗?如果您有线索,或者您就是他的后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非常感谢!

联系人:华华;联系方式:……;Χ年Ⅹ月Ⅹ日

就在这个名叫“华华”的浙江年轻女子刚发言完毕,突然观众席第一排有个人站了起来,说:“你要找的人就是我,我便是萧文昭公的曾孙!”

在座的所有人顿时都激动了起来,掌声如雷、议论喧哗,会议气氛达到最高潮。但不用说,这个突然站起来的人与华华是其中最激动的两位。

要知道,不管是华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人员)所代表的浙江那边的人,还是湖南这边湖南萧氏宗亲联谊总会、长沙萧氏宗亲联谊会的领导、成员,都一直在找寻这个名叫“萧文昭”的先人及其健在的后代,已有很长时间了,却久久漫无头绪、没有结果,人海茫茫何处觅?丽水职院那边,甚至还面向全校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发起了一个“寻找萧文昭”的有奖征文大赛。没想到,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不知咋办时,今天竟有萧文昭的嫡亲曾孙亲自出现了,还出现在这样一个大庭广众的公开场合,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倒是很有几分戏剧传奇色彩了。

原来,萧文昭的家人们长期都是称他的字“叔蘅”,他的墓碑上也只是刻写的“显考萧公叔蘅之墓”,所以他们曾一度不敢相认,虽然他们亦早已知晓浙江人曾远道来湘寻找他们的消息。直到最近,他们怀着好奇而忐忑的心情,翻看了好几本家谱、查阅了大量资料,这才百分之百确认,这个“萧文昭”正是他们的曾祖父“叔蘅公”,所以终于挺身而出来“认亲”了。

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之音得回声”,就这样,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一场充满情义、非常认真的“寻找萧文昭的后人”活动,在此最终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算是大团圆结局了。可是,这个萧文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这个学校为什么要如此费尽心机来寻找这个人的后代?

下文咱们就来详细说说他们之间的非凡故事。

萧文昭:处州百姓的最后一任知府

紧邻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边、北边与南边,就是长沙县,古代叫善化县;不用我多说你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可堪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千百年来涌现出了无数杰出人物,张百熙、黄兴、杨昌济、徐特立、李维汉、柳直荀、田汉、缪伯英、许光达等。本文主人公——清末民初官员、文人、实业家萧文昭,也正是诞生在这块红黄两色的土地上。

静静伫立在长沙城南这座跟许多豪华陵园相比而言显得过于简陋矮小、既普通又不普通、比起手头的白纸黑字更真实、饱满、生动的“显考萧公叔蘅之墓”坟茔前,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缅怀萧文昭公非凡的一生,我们不能不感慨万千!

萧文昭(1862~1928?),字叔蘅,一字君恳,号同甫,清末湖南善化(今长沙)东乡人,县学附生,民籍。他于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十吉时出生在一个恪守耕读传家祖训、勤俭朴素、自强不息的萧氏家庭,众兄弟行三。他的祖父萧大丰,曾考取国子监生,于亭林(顾炎武)之学致力毕生,学问厚实,著有《尔雅集注》等,置草庐“思贻堂”教授乡里;他的父亲萧寿昌,秉承遗命,朝夕讲习,也曾被录为优增生,并著有《袁氏本末》等,亦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其母,陈氏,一位贤淑端庄、识理明诗的湖湘女性,纺绩之余还擅文翰,领阖族女子事女红兼习文字。

说起来,萧文昭这支长沙萧氏的直接先祖,乃唐朝十位萧氏宰相的第四位萧复(732~788),字履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武进)人。其高叔祖萧瑀、祖父萧嵩,伯父萧华、堂侄萧俛与萧仿、孙子萧寘、曾孙萧遘等都曾任宰相。其父萧衡迎娶唐玄宗李隆基之女新昌公主,即萧复之母;官拜太仆卿,任沛县开国子、驸马都尉;生有五子一女,萧复是次子。萧复少年时期就有清白的节操。因萧氏家族地位显赫,萧复的兄弟们互相攀比,身披锦衣华服、使用雕鞍宝马,只有萧复穿着旧衣服;且经常一人在屋里苦读,结交的朋友都是诗人和儒生等高雅之士。其伯父萧华是唐肃宗宰相,很是看重他,曾感慨道:“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光耀家门。”大历十四年(779年)闰五月,萧复被任为湖南观察使兼其军部潭州刺史,并在此地筑造别馆而久居,子嗣不少迁至,是以在长沙留下了一批后人。此后,萧复在唐德宗时出阁拜相,德行高洁,居功厥伟。

由于出生在这样一块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上,又是这样一个世代传承的儒学书香门第,萧文昭从小便聪颖灵秀、酷爱读书,过目能诵、倒背如流,从启蒙时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到后来的“四书五经”、《左传》、《朱子集注》、《古文观止》……他都学得很好,早在年轻时代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而家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

他亦不负众望,于本邑思贤讲舍肄业后,先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湖南乡试中式第二十七名举人,后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负笈进京赶考,在同年甲午科会试中又一举考取进士三甲第二十二名(这个成绩放在今天报考北大清华中科院的博士也是妥妥的),高中金榜,享誉乡闾。从今天查到的其当年乡试朱卷,文从字顺、义正词严、旁征博引、有理有据,非但怀抱忠君爱民之心、力倡兴利除弊措施,内容充实、铿锵有力,而且还是颇具文采与学识的。他还著有《治枭善后刍议》等诗文。

再看看他所写的五言诗,亦是才学识兼备:

赋得蓬莱文章建安骨(得安字五言八韵)

卓立森天骨,才华溯建安。蓬莱真秘省,员峤即文坛。

韵共三山迥,才同七子殚。齐梁空绮丽,汉魏接波澜。

东海高骞近,南皮坐啸看。酒楼谁谢眺,乐府让曹瞒。

仙境追踪易,清言学步难。簪毫鳌岛近,絺句协鸣鸾。

萧文昭高中进士以后,便开始在京为官,初授刑部代递主事(底层司官)。时值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内忧外患日益加深,国内要求改革之声日益强烈。原本就喜欢忧国忧民、倡导经世致用的萧文昭,深受维新改良思想的影响,与维新派首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牵头发起“公车上书”的广东人康有为等交往甚密,并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加入康氏发起的保国会。康氏时任工部主事,与刑部主事萧文昭既是同僚,亦为同道。

就在这一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我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蚕食的严重危机。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此前成立的强学会已被取缔)。该会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该会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继续推动维新运动。但由于保守派极力反对,大骂康有为“僭越妄为,非杀头不可”,攻击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名为保国,势必乱国”,虽有光绪帝力挺“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仍于不久后即停止活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由光绪皇帝亲自准允,颁布诏书,发起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实行新政。不久之后,即七月二十四日,热心于国家大事的萧文昭,即通过刑部代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茶桑建策7项,其主要内容有:建立茶务学堂、讲求种植、尽地力、用机器焙茶、建立桑蚕公院、种桑树进行考成、颁桑蚕书籍;并对每条建议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仅过了两天,光绪皇帝便以上谕明确回复之:“国家出口货,以丝茶为大宗。自通商以来,洋货进口日多,漏卮巨万,恃此二项尚堪抵制。乃近年出口之数锐减,若非亟为整顿,恐愈趋愈下,益无以保此利权。”“萧文昭所请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不为无见。著已开通商口岸及出产丝茶省份督抚迅速议奏开办,以阜民生而固利源。”对萧文昭的建策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各地尽快落实。

可是,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保守派和慈禧太后的反扑之下遭到失败。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谭嗣同、康广仁等人被逮捕杀害。而作为与维新派有过交往的萧文昭,在京城自然不为保守派所容,遂被外派至地方为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四日,萧文昭被派往杭州任候补知府,不久又被委任为衢州知府。但没过多久,同年八月十三日,萧文昭又起身奔赴清山碧水、蓝天白云的秀美浙南,接任处州(今丽水)知府——丽水是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他在处州任上虽然只有短短的近一年时间,却为其做了几件实事。而这几件实事,正与他一贯努力的经世致用、实业兴国,投身农业、热衷水利,及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等主张有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既是他的为官职责所在,同时也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首先是兴修水利。丽水县因水利多年失修,境内古老的通济堰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次遭到洪水袭击,陡门被冲毁,堰渠被淤塞,粮食连年减产歉收,百姓饥荒悲苦。萧文昭责令知县黄融恩召集通济堰区绅民商议修堰,带头捐俸,并亲自到场勘视,主持修缮工程,恢复此堰之灌溉与泄洪功能;修好后又在龙子庙侧建立西堰公所,制订通济堰善后章程,定立《颁定通济西堰善后章程碑记》及《重修通济堰碑》(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制订新规条,并在詹、南二司马庙后空地建立西圳公所3间房屋,集中堰资派专人管理,为今后修缮制定了规范。这套官方与民间共同管理的体系科学可行,一直沿用至今,对如今的通济堰管理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萧文昭也成了有据可查的清末最后一位修堰定规的知府。

这里再补充介绍一下通济堰。此堰位于今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由詹、南二司马主建,距今已有1515年历史,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最古老、最卓越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等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通济堰大坝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冲击,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早于西方1000多年;大坝附近的排沙闸,能科学地将沙石分出,这也是它的重要创造之一,还有它的正确选址、铁水灌缝和松木填基技术、首创水的立交桥、巧妙的闸概分流、纵横交错的竹枝状堰渠、观护两用的20多棵千年香樟、珍贵的碑刻与完整的管理体制……这些在当时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通济堰的最初建成与历代修缮,使整个碧湖平原上的3万余亩良田沃土得以旱涝保收,又无洪水之灾。对此,萧文昭亦是有大功的。我们曾前往采访,身临其境,目睹堰坝坚固、江水滔滔,苍山如屏、田园锦绣,仿佛来到了青城山下都江堰,叹为观止。

再则是提倡实业和农业。面对当时地瘠民贫的处州,萧文昭积极倡导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改善民生。他甫一到任后,恰逢谭献等人创办丽水利用织布公司,他不仅筹款给予补助,又报请省城农工商局给予立案、京城农工商部给予注册。还有青田石器、龙泉窑器和龙庆香菇等处州的几大特产,萧文昭均精选数十样,“呈送到省,请为转解农工商部陈列检验。”

时浙江省府对萧文昭“劝导振兴工艺,培植天产,以收地利而裕民生”之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彰,称其选送之青田石器“较之从前已略有进步”,龙泉窑器“实为古窑特色,亟应设法规复”,龙泉各邑所产香菇“亦宜严禁偷盗,(需)招徕商贩行销”。

萧文昭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积极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棉花;并带头做好示范,在旧处州府衙后面的枣山开垦荒地且亲自种植;又另外租地种植棉花,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在离任时,还将此事移交新任知府继续推行。

第三是新办学堂。时值新学兴起,萧文昭率先捐银圆250元,扩建由莲城书院、崇正学堂所改造的简陋的处州中学堂,在今莲湖境界创办处州种植学堂、阅报所,并拨款给丽水县开办劝学堂。当时处州各学堂陆续开办,经费困难,萧文昭写信给湖南善化老家,嘱咐家人遵守祖辈“鬻田兴学”的遗训,典卖田产,汇来湘平银1485两,资助持续开学和兴办图书馆。浙江提学使支恒荣认为,萧文昭“仰承先志,由原籍变卖田产捐银补助,洵属难能可贵”。时任浙江巡抚冯汝骙奏请为萧文昭及其祖上建坊旌表,朝廷准奏,在其家乡善化建立“乐善好施”旌表牌坊。此匾额据说还是慈禧老佛爷所亲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萧文昭又与地方众士绅商议,以货厘串捐作为办学经费,创办初级师范学校,并得到了省府的及时批准。地方士绅谭献、严品端分别在丽水、景宁创办劝学分所,竟颇有成效,学区渐得推广。

此年下半年,萧文昭离开处州,转往文教盛地绍兴(越州)出任知府,由常觐宸(直隶人)接任处州知府。萧文昭于绍兴任上约3年,但他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目前我们了解到的资料很有限。只说他曾在宣统元年(1909年)曾禀省农工商矿局,将购自美国之棉花籽种,札发全州各地试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当时,美棉的质量与产量都要明显超过中棉。也就是说,文昭公在其各地任上,还是一如既往地倡导实业和农业。

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时任处州知府常觐宸因旧疾复发,上书要求委派他人接任。此时萧文昭已离任绍兴知府,在候补待任。显然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当年九月,萧文昭再次被委任为处州知府。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处州知府萧文昭又兼任丽水县知县。他不但是绍兴历史上最后一任知府,也是处州历史上最后一任知府。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日薄西山,社会动荡不安。当年十月,武昌首义成功,随即浙江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十月初五,缙云县人、光复会骨干成员与中国同盟会会员吕逢樵,带领光复军300多人进驻丽水城,光复了处州,由吕逢樵任处州军政分府都督。驻守丽水的巡防营帮统李茂青,在地方乡绅的劝说之下交出武器,放弃抵抗。处州府同知范传衣则不知所踪。

只有处州的前清最高长官——知府萧文昭,还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守在空荡荡的府衙里,等待着光复军的到来。他深知,这些革命军将士脾气暴躁、杀人如麻,自己随时都有被砍头替罪的危险;但是儒家的传统、萧氏的祖训,以及他自己的为人,又必须要做到善始善终,既然清朝灭亡了,他作为最后一任处州知府,就该站好最后一班岗、坚持到最后,跟革命军有个交接。

当一个叫做金志振的小头目,率领着一帮革命军士兵,杀气腾腾地冲入大门紧闭、庭院空旷的处州府衙,见不到一个人影;直到搜进后院大堂,却见一个相貌清癯、面色平静的小老头(时年萧文昭公50岁),独自坐在正位上,却仍穿戴着清政府的从四品鸳鸯补服与顶戴花翎,一丝不苟的样子——他们顿时惊呆了,这正是知府大人本尊啊!嘿嘿,其他部属都逃了,他倒还留守着,胆子可不小。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敬重萧文昭的一贯为人——毕竟,萧文昭曾两度出任处州知府,做了那么多实事,在老百姓当中口碑甚好;也许是惊讶萧文昭能坚持留守府衙——这样别人就没法提前闯进来抢掠、毁坏、放火了;尽管萧文昭两袖清风、非常廉洁,府衙里并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纵使有限的那些,也已被其他人拿走),金志振几乎一无所获,但他还是没有太为难这个行将一无所有的小老头,甚至可能还对其心存怜悯,所以只是气愤地打了他两个巴掌,叽里哇啦嚷嚷了几句,喝令他交出印信与文牍,就把他赶出去了。

就这样,平日里博学多闻、口若悬河的萧文昭,此时什么也没说,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只孤独而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他先后出任首职约两年、付出过很多情感与心血的处州,回到故乡湖南长沙,此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家度过晚年。

丽水当地青年学者周率,在2015年11月2日的《丽水日报》上撰文感慨道:“处州自隋开皇九年(589年)始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止,共有约300余人担任过处州的主政官员(刺史、太守、知州、达鲁花赤、知府等),谁是处州第一任主政官员现已无从考证,但处州府的最后一任知府在志书上却有明确的记载,他就是湖南长沙人萧文昭。在清朝的最后几年,萧文昭先后两度出任处州知府,虽然时间不长,却做了几件对处州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好事。”实为不刊之论。

“鬻田兴学”办起的处州种植学堂

耕读传家、读书明理,是我泱泱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亘古传统。在湖南长沙的萧氏家族里,这个拥有大汉开国丞相萧何及汉元帝之师萧望之、南朝齐梁两大萧氏王朝及一代文豪萧统、唐朝十大萧氏宰相及文学家萧颖士、南宋诗人萧德藻、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的“兰陵堂”之后裔,长年以来更有戮力兴学育才、不计名利得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优良作风,这才诞生了这么多伟大萧氏先祖。

萧文昭公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来到处州任知府后不久,看到这里山水明丽、气候和煦、人文阜盛、民众谦和,觉得浙江真不愧为文教大省、才子之乡,跟京城与家乡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便马上就喜欢上了它,仿佛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甚至就是自己的精神归宿、世外桃源。只是浙南相对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他就很想创办学堂、发展教育、培植良材、早日致富。

戊戌变法以后,在中国坚持了长达约1300年的科举制逐步被废除、格物致知的西方新式教育方兴未艾,而思想与时俱进、曾系维新干将的萧文昭,在致力实业兴国之余亦倡导教育兴国,这样一方面在延续“千山千水千秀才”之浙地文脉上更加为其推波助澜,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再则,有了更多各方面的人才,则农业、商业、工业都能发展起来,经济水平也就明显提高了,老百姓一旦生活富裕,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岂不是好?

性子直爽明快、富有实干精神的萧文昭说干就干,他首先拿出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250两白银;因处郡“地瘠款艰”,数额远远不够,他又马上给湖南家里写信,力陈“鬻田兴学”的萧氏历代美德,且是乃祖父大丰公之多年意愿(萧大丰生前尝谓“子孙以他日如膺地方之职,必兴学培人材,款项不足可鬻田补助”),而家人又都深明大义,尽管善化东乡萧氏还算是殷实之家,却也并非大富豪,只得忍痛典卖掉了积累百数年的大部分膏腴田地,几乎散尽家财,总算得到湘平银1485两,寄往浙南萧文昭处,合计白银1735两,在离处州约20公里的碧湖镇建起了处州种植学堂,以及配套的阅报所、图书馆、劝学堂等项目。

为什么首先就要建立种植学堂呢?农业是萧文昭一向重视与努力的事业,毕竟中国几千年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了不起的大事。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时于京城刑部任职的萧文昭就曾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茶桑建策7项,包括建立茶务学堂、讲求种植、建立桑蚕公院等,到了处州以后,他继续投身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而建立种植学堂,正是他9年前上书条款的付诸实践。

为什么要把种植学堂建在离处州约20公里的莲都区碧湖镇,而不是州府所在地丽水呢?碧湖是个面积达46平方公里的平原,这在号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丽水(处州)的山更多,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难得看到一块平地;而碧湖平原居丽水三大平原之首,不仅是丽水的主要粮仓,也是丽水最大的湿地,沃野广袤、阡陌纵横、河塘密布、村集连片、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每年生产大量粮食、蔬菜、水果、牲畜肉、鸡鸭蛋、鱼虾蟹等,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所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以,当年中国最古老、最卓越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通济堰,就选择建造在这里。如今萧文昭又来到这里兴建种植学堂,自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与优越的自然条件。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皇帝是梁武帝萧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成就最大的君王之一,而且他也正是萧文昭公的先祖。萧文昭显然是出于对先祖的尊敬及其事业的继承,这才不但主持大力兴修通济堰,并在堰区附近建立种植学堂;这个种植学堂,从今天来看应该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技术高初等学校。

处州种植学堂的校址,今为碧湖中学,碧湖镇最高学府。如今的碧湖中学校园里,早已是高楼大厦、新式建筑,过去的印痕荡然无存。只是在学校最后的围墙根儿,可看到几棵当年种植学堂生徒所栽种的古树,或白玉兰或香翠柏,参天耸立、枝繁叶茂,我们能依稀感受到它曾经的一丝气息:这棵树下可能文昭公站立过、独坐过,那棵树可能还是文昭公亲手栽种的、浇过水……总之不管校园如何改变,从昔日的种植学堂到今日的碧湖中学,莘莘学子们的琅琅读书之声、勤勉用功之态是不会变的。

萧文昭身为异乡之人,殚精竭虑,舍家助学,开处州近代教育风气之先,其情可感,其志可嘉。时任浙江提学使支恒荣赞扬文昭公:“该员摄篆处州,实心任事,提倡学务不遗余力,又因该郡瘠苦,学款难筹,仰承先志,由原籍变卖田产捐银补助,洵属难能可贵,详情照例奏奖建坊。”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时任浙江巡抚冯汝骙在支恒荣陈情与建议的基础之上,奏请为萧文昭及其先祖在其家乡湖南建坊旌表,朝廷准奏,树立“乐善好施”旌表牌坊,“以昭激劝”。就连慈禧老佛爷,此时已是其临去世前一载,风烛残年之七十余岁高龄老妪,但仍颇为感动,亲题了此牌坊匾额。翌年初,“乐善好施”牌坊即在千里之外的善化东乡萧氏村庄前高高挺起。

1910年(时为清朝末年)处州种植学堂正式建立并开学;1912年(时已中华民国成立)改名处州农业学校(学堂),并以旧处州左营游击署为校舍;1916年改名处属县立乙种农业学校;1919年改名处属县立蚕桑学校;1923年改名处属联合县立农业学校;1931年改名丽水旧处属联合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35年与联合县立初级中学合并,改名旧处属联合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停办;1946年复建浙江省旧处属十县联立农工职业学校,校址在丽水城内高井弄口;因丽水城内无实验场地,1947年春迁松阳西屏镇原农业改进所办学;1948年7月改名浙江省立处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9年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从松阳迁回丽水,并与处州师范联合办学,改名浙江省立处州师范农业联合学校;1950年秋改名浙江省立处州农业技术学校,并迁回到碧湖镇;1953年9月(时处州早已撤销,改设丽水专区)改名浙江省丽水林业学校;翌年4月校区整体搬迁到丽水城北郊新校舍,并合并了衢州林校、金华农校森林科,从而结束了它在碧湖等地漫长的44年辗转办学历史。

总之,处州种植学堂在碧湖等地坚持办学44年,为处州(丽水)乃至浙江、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继往开来、昂首阔步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今年2020年12月12日,是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10周年庆典。其日期是以2000年12月12日原浙江林业学校和原浙江丽水商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为丽水职院为准,而其年份却是以1910年萧文昭创立的处州种植学堂为准。百年奋斗历程,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初建立在碧湖的处州种植学堂,于1954年之后整体搬迁到丽水并定址,已改名为浙江丽水林业学校,9月正式设置造林和森林经营两个专业;1955年1月学校由隶属浙江省林业厅转为林业部领导,7月衢州林业学校、金华农业学校森林科并入;1957年学校又由隶属林业部转归浙江省林业厅领导;此年9月造林、森林经营两个专业合并,且单设林业专业;1958年9月学校改名温州林学院,招收大专林业班、林化班又增设中专林化班;1959年8月温州林学院撤销,恢复校名浙江丽水林业学校,大专班及部分教师并入天目林学院;此年9月增设森林保护专业,仅办完1届后即取消;1960年9月,两个中专班划归天目林学院培养师资,仅办完1届后即取消;1964年8月招收“社来社去”班级学生,后连招了3届;1965年12月丽水地区林场并入学校实习林场,至1967年场校脱钩;1970年3月撤销校革委会,学校改名丽水地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972年夏学校改名丽水地区农林学校;1973年秋恢复招收林业专业班;1975年秋开始招收农业专业班;1978年6月,学校由省林业厅收回领导,恢复校名浙江省丽水林业学校;此年秋,恢复招收森保专业班。

1979年6月学校改名浙江林业学校;1980年8月,农业班师生并入新成立的丽水地区农业学校;此年冬,学校入选全国重点中专;1982年9月增设经济林专业;1993年7月被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4年开设财会、经济管理、室内设计、城镇规划、旅游管理5个专业(三年制);1995年开设建筑装饰专业(三年制);1996年开设室内家具设计、工程测量、园林3个专业;1997年开设广告策划、林政与资源管理、装潢设计3个专业;1999年新增环境绿化、对外贸易业务2个专业;2000年,学校的管理体制从浙江省林业局划转丽水市管理。

同年12月12日,原浙江林业学校与1975年创办的浙江丽水商业学校合并,正式成立丽水师专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9月,在丽水教育资源调整之际更名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至此彻底结束不断变化的办学进程,丽水职院稳定下来并走自己的特色之路;2006年3月学校被评为首批丽水市园林式单位;2007年6月,丽水职院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被确定为全国优秀高职院校;2008年8月,丽水职院被确定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9月,丽水职院再次被确定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6年起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举办林学(林业技术)本科专业。

看看,多么漫长、曲折、复杂、动荡的办学历史!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等,不都是如此吗?

如今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综合类公立大学、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它位于风光秀美、号称“浙江绿谷”、大明开国元勋刘伯温故里的浙江省省辖市——浙南丽水市,背后就是雄峨神秀的白云山,前面有幽幽瓯江蜿蜒流过,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端的是风水宝地。

行走在丽水职院的校园里,真有如在公园里漫步一般,山峦耸翠、绿树成荫、楼宇井然、学子匆步,令人美不胜收、心旷神怡。陪同我们采访的是该校的党委书记梁忆南,以及上次前往长沙寻找萧文昭公后人的华华。梁书记博闻强识,文史功底厚实,口才又佳,对学校感情深挚,只听他对丽水职院的情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我校自2012年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的8年里,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并牢记萧文昭的办校宗旨,团结奋进、锐意改革,各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归零翻篇开新局。

我校的校园占地面积470亩、规划用地120亩,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资产总额4.43亿元,校图书馆藏书总量约85万册。下设林业科技、建筑与设计、机电工程、会计、工商管理、旅游与贸易、生态与经济、继续教育等8个二级学院、27个在招专业;其中林业技术专业是全国职业院校林草类重点专业,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会计、文秘是全国骨干专业,税务会计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财务管理、公司理财、果树生产技术是全国教指委精品课程。

我校还建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丽水微生物研究所、丽水园林研究院、丽水山地经济研究所、处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丽水产业经济研究所、丽水非物质遗产研究所、丽水职业教育研究会、丽水智能电子研究所、丽水林业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丽水市轴承导轨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浙西南研学研究中心、日本农村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合作共建)等科研机构,以及丽水农民学院、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庆元食用菌学院、丽水旅游养生学院、天喜控股培训学院等培训机构,助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2013年3月,丽水职院被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丽水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我校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校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农旅融合、生态工业等项目上持续发力。

我校目前有正、副教授等教职工450余位,各类在校生达8000多人,距“万人大学”亦不过是一箭之遥!我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以上一等奖120余项。其中,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学生连续3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测量竞赛一等奖。学生获评“2007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全国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绿色公益使者”、“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十大优秀青年”、“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8%以上。几十年来已累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万余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我校以“雪松”为校徽主图案,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典故出自《管子》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代表蓬勃发展的学院;以“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为学校精神;以“树木树人,行知并进”为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学有生源、就业有市场、学院有特色、学生有特点”为办学理念。“行中求知,以知导行,行知并进”,强调先行后知、先会后懂,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规律和特征的重要体现。既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又要学生做到手脑并用,做到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学习知识与塑造品行的统一。2017年4月,我校在全省50所高职院校竞争性排位中脱颖而出,众志成城迈入浙江省优质校建设20强队伍。2020年6月,我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

这一切都说明,丽水职院的指导方向是明确、准确、正确的。该校综合实力颇具规模、人文底蕴深厚、教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丰富,主动对接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突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培养敬业长技、爱岗忠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路者、模范生;但是,源自最初萧文昭所建处州种植学堂的农业、林业,仍是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什么都绕不过,始终秉承农林办学传统,始终坚持为浙江培养林业人才,是浙江全省唯一有林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堪称坚持本原,不忘初心。

2012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两美”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森林浙江建设的新时期尤为可贵。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上,一是多元生源,拓宽生源渠道,强化新生导航服务;二是三全育人,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活力青春,紧扣时代主题,强化立德树人宗旨;四是创新创业,强化能力培养,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上,一是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二是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助推生态经济振兴;三是教学创新,推进三教改革,打造有效学习课堂;四是技能竞赛,赛教融合培养,提高学生技术技能。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资源与政策保障上,一是党建引领,开展主题教育,党建品牌成效显著;二是教师发展,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师资培养品牌;三是实训基地,升级校内基地,不断延展校外基地;四是后勤服务,不忘初心办事实,排忧解难担使命。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空间营造与利用上,一是生态校园,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二是文化校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品牌持续发展;三是智慧校园,加大软硬件投入,建设精品数字高校。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服务与贡献上,一是能力提升,问题导向,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二是技术服务,立足地方,助力区域特色发展;三是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组合出拳互利共赢;四是社会培训,深化内涵,打造“丽职好培训”。

该校曾连续3年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测绘技能)一等奖达5项。该校的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学生,在中国教育部、国家测绘局等30余个部委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测量比赛中,2015年获数字测图和水准测量2项一等奖,2014年获数字测图和和水准测量2项一等奖,2013年获数字测图一等奖。对于一个地方普通院校来说,这个成绩是了不起的。这是与该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清晰、明确、长远、睿智的办学理念与思路是分不开的。

2015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主任夏宝龙来丽水职院调研指导工作。夏书记充分肯定了该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对该校“138”计划发展目标充满信心与期待;并强调指出,“十三五”期间,浙江要全面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急需一批能“在山上奔跑”的新时期护林人,学校要继续办好林业技术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丽水职院接受了夏书记的指示,一直认真照做并做得很好。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前文提及,2015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来丽水职院调研指导工作,在该校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党委书记梁忆南、校长梁伟样的支持与指导下,该校林业技术1510班的全体同学给夏书记写了一封信过去,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表示一定要学好林业技术专业,将来投身山林、报效国家。2016年1月28日,夏书记很快就对此信函作出了重要批复:

“亲爱的同学们:

“看到你们的来信非常高兴。你们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我视为送给我的最好新春的贺卡。我点赞你们的志向,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如果还要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是希望你们的书法像大树一样挺拔、漂亮。

“我非常地热爱你们。”

批复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但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不仅体现了夏书记对浙江林业的浓浓深情、对林业技术1510班的巨大关怀,也是对丽水职院所有师生的亲切关爱和殷切期望,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该校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两美”浙江培养好新时期的护林人。丽水职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夏书记的指示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振奋精神,凝神聚气,全面推进“138”计划的进程。

2019年9月10日第35个教师节,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深入丽水职院一线,走访慰问教职员工,调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要求学校要按照新时代教学育人的新方向、新方针,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研期间,胡书记高度肯定了学校自筹资金搭建的“樟树脚公益茶摊”,并以实际行动捐款助力这项爱心活动。胡书记的到访与讲话,对丽水职院广大师生是莫大的鼓舞。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为百年名校,滥觞于110年前处州种植学堂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扎根丽水大地办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导,自觉融入浙江“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并继承创始人萧文昭的遗志,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农林业、立足于新兴职业技能、立足于老百姓、立足于实业兴国、立足于培养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昂首阔步,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