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本届鲁奖新晋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
2018-08-13 01:14:55
  • 0
  • 0
  • 29
  • 0
我看本届鲁奖新晋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

认真、仔细阅读了2018年度新晋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父亲的后视镜》,真是觉得悲哀。一篇质量这么平常的小说,究竟是怎么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是本届评委的水平太低了,是如今作者、作品的总体实力大幅下降了,还是由于某种原因此作者得到了“特别照顾”?
作者黄咏梅的作品,以前也读过几篇,就没见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这篇依然。
首先,其文笔就很一般,连最起码的语言表达、逻辑顺序、叙述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二,要说它是一篇题为“父亲”的散文,倒也罢了,可作为一篇小说,人物塑造就很单薄,只写了父亲一个人,其他多个角色都是一笔带过,没什么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也很单调、平常甚至简单,根本撑不起一部小说来;
更不用说题材、主题了,非常普通,思想深度、社会广度也很有限。
再多说几句。此作品无非就是写了父亲一人,三段主要情节(跑长途汽车,有个女人“四川婆”;不跑长途了,学开车,邂逅女“驴友”,被骗;学游泳,把人家大船吓了)。人物、故事都很简单、平常,这不过是篇散文而已;纵令要写小说,也根本不用这么长的篇幅。
咱们写小说的,还是要好好学一学古今中外的那些短篇小说大师们:鲁迅的《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许多篇什如《婴宁》《席方平》《画皮》《聂小倩》,契诃夫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的《项链》《羊脂球》,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人家的篇幅多短啊,可能还不到这篇《父亲的后视镜》的一小半,可是为什么能塑造那么多人物,且个个性格丰满、个性鲜明;情节设计也很复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我怕“冤枉”了她,再仔细读一遍,想从其中找些精彩的片段、有艺术性的技巧,或几个优美、创造性的语句、字眼……来,可惜,我最终还是失望了!
要是这篇作品不是小说而是散文,把篇幅再精炼些,压一半“水分”出来,去拿一个散文奖,我倒是基本支持她。因为小说还是讲故事、塑造人物很重要,这篇一般;但要作为散文,其情感是真挚的,一些细节也颇生动、感人。
这届鲁迅奖,《父亲的后视镜》因为有人推荐,所以认真读了。其他小说基本上还没读,不知什么情况,也许有些更差。倒是另外有人推荐的那部诗集《沙漏》,艺术、思维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获奖还算名至实归,在历届获奖诗歌中算是难得的佳作了。散文方面,一个顶多中学生水平的新疆女作者李娟竟然也获奖了,她的作品,我曾读过一些,也是很平常的。要是这样,下届获奖者里,估计就会有湖北的“脑瘫农妇”朱秀华了。哎,悲哀!
对文艺作品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但是,首先要大量阅读,有比较才知高低优劣;还得自己有写作实践,跟自己比,各自的优点缺点也就懂了。其实,不管哪个作家、作品,都有他(她)的长处,但要是在一群中来比,就能分出高下来。所以北方人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篇小说,不是说它没有优点,只是跟人家比就太平常,它拿鲁奖,估计很多人不服。即使它拿奖了,将来的文学史也不会有它的地位。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不要看它当时获什么奖、有多高名气,过些年头来看会更清楚。大浪淘沙,最终留下来的精品,才是胜利者。
搞评论的,最好要具备三点,第一,他得阅读过大量作品,有学识;第二,他自己也懂写作,有经验;第三,他得认真、理性阅读该部作品,有态度。
如今很多的所谓文学专家,包括作家、评论家、教授、文学编辑,其实也不见得就很懂文学。他(她)要是不具备我说的那三点(学识、经验、态度)这还是最起码的要求,就没资格做评委。
我看了这次的评委名单,说实话,对很多人不敢恭维。不过是有些资格、名气、地位罢了,真的懂文学吗?真的负责、认真吗?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对各级作家协会大肆腐败、淆乱中华民族文学的正确发展道路,诟病很多了,不是我一个人批判它。
现在这些五花八门、多如牛毛的官方、地方、民间文学奖、艺术奖、学术奖、科研奖等等,已毫无权威性了,不可信赖了,只能供一些追名逐利之辈牟取好处,及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吧!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社会上真正有才学的人如藏龙卧虎、层出不穷,就是当今天下也有很多,好的作者、作品实在是如汗牛充栋、遍地可见。你这样一个国家级大奖,却奖给一些太平常的作者、作品,又怎么能服众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