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关于文艺等的一些零散
2021-04-10 15:21:31
  • 0
  • 0
  • 13
  • 0

不庸讳言,我们目前的水平是有些差距。广西境内的核心刊物如《南方文坛》、《广西民大学报》、《出版广角》、《民族艺术》发学术论文;文学杂志如《广西文学》、《红豆》发文学作品……现在都是外稿越来越多。

刊物为了保证内容质量,为了保证核刊地位,发名家好稿,似乎无可非议;可是广西本土的各民族教授学者作家诗人、本土各民族题材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平台和机会就更加少了。这也不妙呀!

举个例子,我大约每年给广西的作家和诗人们写十来篇评论或书评,还有少量论文,别说《南方文坛》难发,《广西文学》都难发,以前还可以发《广西日报》,现在报纸的副刊版面极少,一年也难发一两篇,只能发广西云,连纸刊都上不去,大部分就只能发地级报或网站、博客、公众号了,而这些是主流文坛所看不起的。是这些作家、诗人的作品、著作不好吗?是我的评论不好吗?不是!那是为什么?你懂的。

连我都这样惨了!夹缝中求生存,不知哪天这个夹缝被关死,那我也完蛋了。

一句话,还是陈学璞老师(广西区委党校二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与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经常说的,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对自己本土的东西不够看得起。

外地名家稿真的就好那么多?再说要是跟广西没半毛关系,为啥咱们刊物要拿那么多版面出来给他们?你要讲格局,要开放办刊,适当给些版面发外稿就是,可现在基本上成为他们的天下了。

广西某地级市把余华请去,随便瞎扯几句,就给了他几十万,而当地作家诗人想出本书却很困难,没钱。

余华我二十几年在北京上大学时就听过他的讲座,发牢骚、骂娘、脏话连篇,没有一丁点正能量。你说他的小说创作是有特色,但我从未把他当大师,学问造诣明显不够,特别是那部《兄弟》就是精神垃圾。再说他也只是个案,不能复制、模仿。

为什么广西的刊物发外稿、名家稿多?说穿了,今天的文学刊物,除了对少数早已成名的人开放外,基本上成了“内部交流”,也就是你给我发我给你发,资源共享,一亩三分地,少数人的独立王国,肥水不流外人田;想要转载、获奖,想要巴结权威、评委,就更得如此。这已是不成文的行业规则。

今天能从广西走出去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有多少是明确广西本土、各民族的?而明确广西本土、各民族的,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好,但走不出去,为何?前面说了。

我觉得,一个作家诗人,首先还是要立足你的时代、地域、民族,再说学问、才华的提高,作品质量的提高,再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没有立足时代、地域、民族,那就是失去方向、找不着北,你纵使水平再高,写得再好,拿了大奖,又能怎么样?

跟全国一样,广西的文化艺术,包括广西民大的相思湖群,最辉煌还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家、诗人、学者、文艺家,创作了很多有广西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些年虽然在全国拿了大大小小的一些奖项,在那些国家级名刊发了一些“鸡肋”(既不好也不差)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作品,可是有多少广西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所以现在的纯文学刊物失去了读者,只能是他们少数人范围内孤芳自赏。但因为新中国的文化体制原因,他们还被养着,至少暂时还不会死亡。

我自己每年倒也能在全国各地这些刊物上发几篇,但我自己并不看重,我倒觉得我在地方小报刊上发的豆腐块,在网站、博客、公众号上的帖子,在微信里的聊天,反而有些真性情,有自己的风格,多少还能代表自己的水平。

文化体制不改革,文艺就没有希望。

再说到艺术界,一些唱歌的,没什么文化修养,就唱了那么几首歌,年纪轻轻就评上了正高,什么国家一级演员、两会代表、正处级待遇……荣誉利益都有了;而搞理论、评论,作词、作曲的,辛苦一生,皓首穷经,白发苍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可能还只是个副高——这又正常吗?

嘘,群里人多,小心隔墙有耳。秘密是不能捅破的。就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大家不喜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