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学如何才能实现集体崛起?
2020-09-15 09:42:52
  • 0
  • 0
  • 15
  • 0

这些年来,广西的文学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在全国诸多文学名报刊频频亮相,先后获得了区内外的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骏马奖、铜鼓奖、花山奖等,有目共睹。但是,客观冷静来评价,我们跟人家一些“文学高地”兄弟省市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019年第6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发表过我的两万五千余字的长篇论文《新世纪的展望:从曙光到旭日——广西当代文学综述与思考》,文中提到了广西多达一千余位作家、诗人、编剧、文学编辑、学者、教授等及其成就,但是还不够深刻、针对,而且“马屁”是拍了,“圈内人”好像不怎么感冒似的;最近我又在网上写了篇短评《继续谈谈对广西文学的看法》,尖锐是比较尖锐了,且产生了一些反响,但仔细斟酌,有些观点还不够全面、准确。现想结合这两篇东西,再来直接谈谈我的看法:广西文学如何才能实现集体崛起?

首先,我一贯的看法,广西这片土地一向不缺历史、不缺文化、不缺资源、不缺人才,那缺什么呢?缺格局、缺气魄、缺观念、缺体制、缺自信、缺宣传、缺产业化做大做强等。如何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如宏大的格局、豁达的气魄、开放的观念、灵活的体制,以及始终充满自信、不断加强宣传、把文学的产业化继续做大做强等。

再则,广西的很多作家、诗人,其文笔、技巧、经历、叙事、情感、领悟……固然都可以,但毕竟知识面有限、理论高度与深度不够,再往上走是很难的。而且他们自己不会写理论著作、不会搞评论。对于这些方面,他们在勤奋创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才行。

第三,广西文艺界多年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作家艺术家、文联作协,不懂得联合、尊重高校搞评论、学术甚至也搞创作的学者、教授,不知他们是看不起、排挤后者还是顾忌、害怕后者,毕竟从综合文化素质而言后者更高,总之双方彼此并不和睦。这个情况,就是一些名作家进了大学工作或兼职之后,仍无明显改观。这些人自己搞自己的,不怎么与老师们往来、合作,他们在大学跟不在大学一个样,在精神上没有接受、加入所在的学校,也不像个大学教授,仍只是个码字的;显然格局、气魄、智慧、技术都不够。其实,广西大学、广西民大、广西师大、南宁师大、广西党校等高校还是有很多颇有实力的老师,其评论、理论、创作都来得,学问、文采、见识、经历、经验都不错。可广西文坛一直不重视、不合作,可惜了!这一点,那些“文学高地”,如京沪、两湖、江浙等省市就做得好很多。

第四,广西各地各族的优秀作家、诗人不少。广西文学要整体崛起,必须更加抱团发展才行,光靠文联、作协那几个人,及再签约少数几个作家、诗人,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广西的中学教育与高考,光靠几所重点高中是不行的;同样,广西文学的发展,光靠抓住几个作家、诗人,以及只盯着全国那有限的几个刊物、几个评奖,也是远远不行的。要发现、团结、联系、帮助、推荐更多的人才,要把目光放到更多的领域、平台,不能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第五,搞小圈子也是不应该的。因为是老乡、校友、同事等关系,或平时来往比较多的人,就走到了一起,一些机会、利益也都先分给了他们,显然伤害了大家的感情。

第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的就是永恒的。昔日广西老一辈的作家、诗人们,都懂得尽量写有广西元素与特色、有各民族题材与风情的作品;可是这些年来,60后、70后、80后、90后中青年作家们,也许其艺术技巧、文笔风格是在进步了,但是“广西元素”却越来越少,看不出具体是写哪个地方、哪个民族、哪个时代、什么样的人;个别外地作家甚至只写自己当地的题材。这是一个不良的趋势。

第七,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宣传部、文联、作协等单位,报刊、出版社等组织了很多主题性、主旋律的征文,如抗击新冠肺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等,涌现出了大量优秀诗文作品;但是一些作家、诗人也存在粗制滥造、“多快好省”,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写了许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口水诗”、“垃圾文”的情况,贻笑大方。

本文先只提到这么多吧。广西文学要解决这些问题,才有更好的前途,否则就是一场笑话。

补充:

不是广西文坛不行,是整个中国文坛都不行,上下一个样。

泱泱大国、浩浩文坛,就被那么几个机构、几个杂志、几个评奖、几个人所把持,哪里像样?同样,广西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可多年来就那几张面孔,就他们瓜分奶酪,怎么行呢?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