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文学》第2期发表评论:平常事·家国情——卢秋生书信集《遥远的桥:北京医生的家书》初读印象
2021-06-19 23:58:32
  • 0
  • 0
  • 8
  • 0

我更习惯于称卢秋生为卢岩兄,因为早在十几年前去防城港市开广西散文学会年会刚认识他时,他就是叫这个名字。这位祖籍湖北宜昌、生于北京、却长期工作与生活在咱们防城港的地方官员,总声称自己是“居住在南方的北方人”,——这倒也不奇怪,防城港是广西人口最少、却又是外地人尤其北方人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典型的移民之城,可叫做“广西的深圳”,所以包容性很强,人际关系不如别的地方复杂、龃龉,——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读书不懈、笔耕不辍,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各类文学作品,出版的文集有《临窗的遐想》《边城记忆》《防城港风物志》等近十部,不能不令吾等同样码字者感到由衷的佩服。而且,他的文笔是别致的,情感是醇厚的,思维是绵密的,作风是严谨、认真、儒雅、谦让的,有着自己独禀而鲜明的特色。

秋生兄的这部书信集《遥远的桥:北京医生的家书》,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一部散文集,不过是采用了书信的形式;加之他只是编著,也就是说该书属于多人之作的合集,所收集的家书,大多数并不是他本人写的,而是他父母写给他们这些子女的,以及父母双方之间的信函往来。而且,该书里还收集了一些别的普通文章、少量诗词,大多数也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父母写的,还有他祖父、兄长、女儿等人所写的相关内容的若干篇章,当然也有他所写的个别篇章,并附录了家庭历年的一些老照片。这并不是秋生兄不会写、写得少,而是他一贯的谦让、低调作风,这部书就是想让父母他们“唱主角”。看看,这么一简单介绍,这部书是不是编得特有意思、也很特别吧?

我们所熟知的书信类著作或书信体文学作品,基本上没有水平很差的,比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陈寅恪与陈美延的《书信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谈美书简》、冰心的《寄小读者》、傅雷等人的《傅雷家书》,又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卢梭的《新爱洛漪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戈蒂耶的《末班小姐》……这些国外小说名著,大抵是因为书信这种体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适合作者随意发挥,行云流水,真情表露,亲切质朴,娓娓道来,自然畅达,所以自有其文学等方面的优点与价值。秋生兄的这部书信集,情形亦然类似。我再继续介绍该书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遥远的桥:北京医生的家书》一书分为:第一部分《岁月:书简如桥》为全书主体,占总篇幅约60%,基本上是编著者卢秋生的父亲、母亲写给他们兄妹的书信(“与子书”),及父母之间的通信(“与妻书”“与夫书”),及个别几篇编著者的姑母写给父亲的书信(“与兄书”)、父亲写给祖父的书信(“与父书”),那是上世纪70~90年代,支援陇南、扎根乡下、救死扶伤的一对北京医生夫妇,也就是编著者的父母,长达约20年的54封鸿雁传书;第二部分《记忆:举目天涯》,都是编著者的母亲在21世纪初,以八十余岁耄耋高龄,撰写的24篇回忆性散文;第三部分《回望:感恩致敬》,是近些年里编著者的兄长写的《搬家》、女儿写的《我和我的爷爷》、自己写的《桥头的碎片》共3篇散文;第四部分《附录》,是编著者的祖父写的2首五言古风长诗,父亲为母亲《老奶奶回忆录》作的序《喜看枯木竟逢春》、回忆母亲而写的1首《沁园春》词和1首七言律诗、另外3篇散文。

编著者卢秋生通过精心收集、挑选、编纂这么多跨越偌大时空的家人书信与诗文,记录并讲述了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在漫长的社会变迁里的殊多普通人事——但对他们自己而言又是不普通的,虽颠沛流离、生老病死可并不见叫一声苦、流一滴泪、说一句怨言、有一丝牢骚,倒是于动荡、清贫、远别的岁月里始终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积极向上、随遇而安,从而传递着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留存着峥嵘往昔的珍贵记忆,在侧面也反映了整个中国艰难的探索和巨大的发展,近似于非常客观、真实、朴素、深情的平民“口述史”写法,正如本文标题所说,这既是“平常事”又是“家国情”。需要特别说明,卢家还在2015年被评为了“首都最美家庭”“传承达人”,看来是更有代表性了。也难怪该书被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内的中国家书博物馆收藏并给予肯定,广西电视台《遇见好书》栏目又特地做了专题访谈。

至于书名何谓“遥远的桥”?秋生兄在本书《代序》最后说:“一是,桥头和书信都是桥,不管在哪里,它都让我们在几十年的生活里觉得非常温暖;二是,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桥头和这些书信都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再则,卢家曾在边远陇南地区一个叫“桥头”的小村子生活了多年,书中亦有多篇以“桥”为名的文章,如卢秋生母亲的《初到桥头》、父亲的《佛伦特相机在桥头》、他自己的《桥头的碎片》等,显然,不管是“桥头”这个地方,还是“桥”这个意象,在他以及他家人心目中具有非凡的地位。而这个“桥”,既是有形的桥头村、各种桥梁,也是无形的天各一方(包括现在阴阳暌隔)的家人之间的桥、过去与今天之间的桥、卢氏小家与整个大中国之间的桥!

由于卢氏家学渊源,秋生兄的祖父、父母、姑母、兄长、他自己、女儿……都有很深的文化功底,饱读诗书,写作能力很强,当时又没有电话、电脑、手机之类,亲人之间唯有靠家书保持联系,长辈写信尤其态度认真、细细述说,所以收入此书中的这些书信与诗文,不但自然、质朴,而且优美、生动,文采斐然,字句考究,很多细节非常传神,知识含量也大,读起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也是真的感触、善的教益。

若是要再给该书提点建议的话,那就是编著者在《代序》《后记》或《目录》里得简明扼要标注这些书信、诗文每篇都是谁写的、跟自己什么关系,还有就是章节也可以编得更明确、清楚点,不要再让读者很费心地去查寻、梳理。也许秋生兄是想尽量保持这些“史料”的原生态吧,但还是另有办法兼得的。

因时间有限,没能深入阅读、分析下去,写这么一些,就算是对本书的初步印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