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治日报》发表《谒平果阳明洞》
2021-06-08 01:03:40
  • 0
  • 0
  • 4
  • 0

阳明洞口旁石壁留诗

羽扇纶巾智若神,武侯继起有先民。

兵威远震六千里,甲士生降七万兵。

墨迹淋漓悬壁上,英风想像大江滨。

邕南兄老思遗泽,俎豆年年奉祀新。

阳明洞忆古

千羽收威奏凯旋,铭功绝壁靖烽烟。

惟能不杀称神武,遂使先生有洞天。

云散风流虚拍壑,山青水碧共澄鲜。

大贤树立多奇伟,一片摩崖万古传。

中国有很多个阳明洞,以浙江绍兴、贵州修文两个最有名;广西境内有多个,比如光武鸣就至少有两个,但还是以平果的最有代表性。

这里的两首诗,是两位清人在拜祀广西平果的阳明洞后所写,他们都热情表达了对王阳明先生平抚思恩土司动乱、赫赫文治武功的敬仰与向往。《阳明洞口旁石壁留诗》作者德坤,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人,清朝乾隆年间任南宁郡守(沿袭旧时说法,亦即知府),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阳明洞忆古》作者马延承,生卒年不详,字重光,号锡亭,清朝广西隆安古潭马村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进士;乾隆五十九年(1794)出任山东费县知县,有政绩;善于诗文,著诗凡数百首。

王阳明(1472~1529),本名云,又名守仁,字伯安,别号王文成公,浙江余姚人,明朝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其父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南京吏部尚书;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创立“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剿灭宸濠之乱与平定广西土司造反、瑶民起义等;官至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封新建伯。一生言行几无瑕疵,文武双全,且立德、立言、立功,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时为明朝嘉靖四年(1525),广西田州土司头目卢苏、王受因不满“改土归流”(由政府任命官员代替土官世袭),起而造反。不久,他们攻下思恩府城(今武鸣),势力遍及右江流域一带。嘉靖六年(1527),明廷任命王守仁到广西平乱。在赴任途中,王守仁上疏建议宜抚不宜剿,“息兵罢饷,以休养疮痍之民”。是年底,王守仁来到南宁,两广、江西、湖广四省数万大军也云集于此。王守仁按照其宜抚不宜剿的既定方针,一面派代表同田州土司谈判,一面下令前方军队全部后撤以示诚意。嘉靖七年(1528)二月,田州土司头目卢苏、王受来到南宁投降,其部下71000余人全部免罪遣散回家。这场动乱就这样平息了下来,并未妄杀一人。

嘉靖七年(1528)夏,王阳明下令对待众叛军不许官兵乱动刀枪,指令宰羊杀猪在大皇庙和观音庙烧香祭神,各路将军天天轮流祭拜,日夜锣鼓喧天,香烛通红;一面烧香祭神,一面发布告示:头目归顺,“赦免死罪”;下发令牌:“速降无死”。不知是神明显灵,还是令牌生威,众叛纷纷归顺投降,“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七万一千。”“祸结两省,已逾二年”之动乱平息。自那时官兵祭拜起,原叫“阿公庙”的这个庙就随官兵跟着叫“大皇庙”至今,不过现在仍有人按习惯叫“阿公大皇庙”。

同年,王阳明抚平思田动乱之后,在旧城圩设驿站,名曰“荒田驿”。筑砖城,周长312丈,辟门三,闭西门,东、西两河汇于南门,北倚山麓。今城已毁,遗址尚存。

在今天的平果县城马头镇码头对岸的右江南岸崖上,尚遗有一处巨洞。当年王阳明先生曾舟泊于此,命工铲石镌曰“阳明洞天”及刻《征抚思田文》一篇于石,以及历代巡官墨客骚人的诗词和诗章,被后世称为“平果阳明洞”,又称“万人洞”;洞口左下方的石板上,还留有当年明军将士们刳凿的一处石臼,给平果县当地留下了古代遗迹中极稀罕的无价之宝。

目前,因右江下游筑坝,河床淹没,此洞一半浮于野外、一半隐于水下,远远在岸上眺望是根本看不见的,得乘船渡江到得其旁,仔细辨认,方能瞧得清楚。当天,我们几人同乘一木舟亲至洞口瞻仰、拜谒,见古迹斑斑,但仍自宛在,其碑文、书法、镌凿均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故颇为敬仰,而艳阳高照、右江蜿蜒,四周树木葱郁、河水清澈,山峦奇秀、怪石嶙峋,其地理、风景殊是可观,遂感慨阳明先生眼光独到,当年还真会挑地方!

王阳明《征抚思田文碑》的全文是:

“嘉靖丙戌夏,官兵伐田,随与思恩相比复煽,集军四省,汹汹连年。于时皇帝忧悯元元,容有无辜而死者乎?命新建伯臣王守仁曷往视师,其与德绥,勿以兵处。乃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七万一千,悉放之还农,两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今未暮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干之化,何以加焉。爰告恩田,毋忘帝德,爰勒山石,昭此赫赫,文武圣神,率土之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嘉靖戌子季春,臣守仁稽首拜书,手书纪功。”

传说古时此洞内很宽,能容纳万余人,故又称“万人洞”。现因泥沙巳塞满洞口外围,无法进洞考查。1987年4月,此洞被列为平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田事件的和平解决,有它的历史积极意义,对于广西各民族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反响。阳明先生在桂期间,还在南宁和田州等地创办书院,并亲自登台讲学;又在各地旅游观光、撰写诗文,“王阳明过化之地”摩崖石刻在南宁青秀山、武鸣府城等地均可见,我们也亲去见过。这些对于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