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日报》明天要发的散文《藏在大山深处的“状元屯”》
2020-10-10 23:16:13
  • 0
  • 0
  • 16
  • 0

崇左“状元村”模陶屯

还是上个月的事,彪哥回崇左老家,我也跟着他去玩了几天。听说市作协的赵主席在几十公里外的江州区(原崇左县)驮卢镇下属的一个村子里扶贫蹲点已有多年,我们决定去拜访这位可敬的老朋友。

驮卢是广西少见的一马平川、沃野百里的大平原,崇左人民的母亲河——左江从境内蜿蜒流过,两岸花红竹绿,倒影如画,风光无限。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过此地游览,称之为“水绕山环,百家之市”。花山岩画、桃花岛是当地的著名景点。相传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南疆,渡舟左江,见其桃花璀璨,便作出“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晴换叶,红蕊候开花”的诗句千古流传,从而得名。(宋人品不佳,本文不多说。)

而且这里土壤广阔而肥沃,农业基础很好,盛产甘蔗、香蕉、稻米、蔬菜、剑麻、荔枝、龙眼、西瓜、鱼虾、禽畜等;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为左江流域重要商埠之一,街衢繁华、店铺林立、人烟阜盛、经济发达,素有“小南宁”的美誉。

可是,我们要去的这个地方——赵主席蹲点的屯村村,与驮卢镇上虽相距只有数公里,不过十来分钟车程,近若咫尺,但在经济上却有渊霄之别。该村位于偏僻的大石山深处,夹在江州、大新、扶绥、隆安等几个区县之间,土地资源有限,自然条件较差,再说曾经长期因山高路险,交通困难,故而经济十分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

且说那天,我与彪哥二人,随市作协的潘副主席、甘秘书长等人一道,驱车去拜访赵主席。当车子穿过驮卢大镇后不久,便从直达首府南宁的大道转入一条小道,再走进一段犹若峡谷的人工开凿的狭路,驶入山里,在崎岖陡峭的“挂壁公路”上颠簸盘旋,爬坡下坡、拐弯抹角,好不容易才赶到赵主席驻扎的地方。

一路上虽景致亦佳,却与外面大不相同,崇山峻岭、千姿百态,树木葱郁、怪石嶙峋,显得非常幽静、祥和。再则,山林道路之间稀稀拉拉点缀着几个小村庄,一些房屋低矮、陈旧,与山外的繁盛街市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听说这些年国家扶贫力度很大,山里的经济状况已大有改善,贫困帽子已摘除。这倒也看得出来,新修的漂亮小洋楼越来越多,楼前停着小轿车、皮卡车、面包车、农用车等。但毕竟景物迥异,且过去的落后仍可辨见。

见到赵主席等人,老友阔别,自是高兴。握手、寒暄一番,便不客气地鱼贯入餐室落座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听赵主席谈到屯村村下面有个自然屯——模陶,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出了几十个大学生、军人,在全国各地大城小镇工作、定居,我们顿时大感兴趣起来,决定前去看看。

晌饭过后,我们一行便前往模陶屯。它藏在大山区的更深处,从一孔人工挖掘的山洞驶入,其道路更险峻,景色更奇特。小山村位于一个独立、封闭的小田弄中央,四周都是绵亘的入云高山,仿佛被包围在一只巨大的木桶里,像一处宁谧而闲适的世外桃源,秀峦碧池、龙绕虎卧,风水甚称绝佳。几个池塘的水挺清澈、干净,路面也是一尘不染,卫生条件不错,在乡村是难得的。另一个难得是这里还建有篮球场,仅此便可看出它诞生了这么多大学生、军人就不足为怪了。

想这模陶屯,地处如此边远闭塞、高山如此陡如斧削,如今政府是给乡亲们修好了硬化公路,出行容易多了,经济水平也提高了;可在漫长的往昔岁月里,他们在陡峻、高兀的山崖、莽林与石径上翻爬出入,那该是多么的发愁、艰辛、危险。当年的老乡出去走亲访友或卖点山货、出嫁迎娶、学子出去念书、兵哥哥出去参军……不啻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而且自然条件恶劣,其生计也一定非常拮据、清贫。

诚然,我们在村里参观时,见这儿还保存着几栋民国时期甚至年代更早的精美楼房,巍峨高耸,雕梁画栋,墙垣坚固,书法有趣(如一栋楼的二层窗牖上,镂刻着四个繁体篆书大字“一片美景”,大家看了很久才明白,因为没想到会这么简单、朴素啊,却也别致、独特),说明这里曾经也有个别由于种种原因发了家的土豪、乡绅之类,但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还是很穷苦的。

但正因为条件艰苦,当地人发奋图强、砥砺拼搏,并保持着耕读传家、文武双全的优良传统,小小村庄才几十户人家,却出了几十个大学生(包括一个博士、若干硕士,且不乏“985工程”、“211工程”等“双一流”重点大学)和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文章到这里本来差不多也该收尾了,可是事情太巧,当我把在该村拍的一些图片,以及想写这篇文章的打算,发到微信的朋友圈里不久,曾经的一名学生小覃留言说:“老师,这正是我家乡,图二里那个蓝色屋顶就是我家。”你看,我还只在广西民族大学任教七年呢!要是时间更长,在这个村里的学生岂不是更多?那我可能早就知道这个地方了,兴许早就来玩过了。

紧接着,小覃又通过村里的干部,给我收集到了更多的关于“状元村”模陶屯的资料,遂使我的这篇文章得以早日完成。在这里还得要感谢他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