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晚报》副刊今天整版发表评论《我就是官舟的王》
2020-12-14 14:25:30
  • 0
  • 0
  • 7
  • 0

“我就是官舟的王”

——湖南苗族女作家胡慧玲散文集《细香》初读印象

李子迟

我们知道湖南会同县,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位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我们知道苗族,是因为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当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前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文清……都是苗族人。而我是湖南人,苗族又是在湖南人口比较密集的少数民族,对这些自然就了解得更多一点了。

会同县团河镇官舟村,是一个保留了不少明清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山水秀丽、风情浓郁、非常富有特色的湘西村落;因村子布局似船舟,且历代人才辈出、出仕做官者多而得名。近年,这里诞生了一位颇有才气、名气和成就的苗族青年女作家胡慧玲,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她也是当地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2020年初,她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细香》,既有所托,我自是义不容辞要写点读后感了。但因琐事缠身,竟延宕至今,委实不该也!

这部名为《细香》的散文集,收入凌翔主编的《当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选集》,全书十余万字,囊括了作家这些年来创作的四五十个散文佳篇,按内容的不同分为五辑《草木葳蕤》、《归园田居》、《风物优美》、《山水清音》、《生活百味》。

手捧这部散文集,首先书名就挺有意思,因为“细香”竟然是作家奶奶的名字!作家拿自己奶奶的真实闺名来作为其散文集的书名,这难道还不别致吗?我也算是读了半辈子书,可还从未见过有这样的一个书名。再说“细香”还是一个甚美的南方女子姓名,作为散文集名也非常合适。而且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在一个边远的苗家村寨,作家的奶奶尚待字闺中甚至还是个小丫头、还在襁褓之中,她的父母就能给她取上这样一个清秀、妩媚、很有内涵和品位的名字,不亦是一段佳话么?但你若是知道,官舟胡氏乃世代书香门第,数百年来恪守耕读传家祖训,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名应该与林徽因的诗“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拂在短墙,在斜阳前”无关。)

阅读慧玲的散文,描写细腻生动,叙述不落俗套,内容丰瞻琳琅,色彩斑斓绚丽,语言优美清新,风格甚为别致,其中既有旖旎田园自然风光、泥土芳香又有厚重文化历史气息、民族情怀,你就仿佛徜徉在官舟的巍巍古楼和袅袅炊烟间。作家多年来在很多报刊发表散文、获得不少散文大奖、一些散文佳作又被收入权威选本、加入多个散文家团体,可见她的散文艺术是精湛、传神、高超的,在湖南的、苗族的、女性的当代散文作家里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她自己在简历里只概括为短短的十二个字“无心中见技巧,朴拙中显真意”,但那显然不过是一种谦虚、低调的说法。

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有各种标准,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不管怎么说,只有既符合客观规则又饱含主观情感的、而且主观成分越多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换句话说,作家必须写自己熟悉、喜欢的东西,必须把自己完全融入进去,才能写出好作品来,否则光靠想像力、思辨力、知识积累、调查了解、辞藻堆砌、引经据典之类是远远不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其是写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见闻、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出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古文观止……无不如斯。胡慧玲亦正是这样,你可以说她的题材不是很特别、技巧不是很独到,但她专执地写她所熟悉的湘西、苗胞家乡那方水土上的地、人、物、事、景、情、思,倾注以情感,以心血,以热爱,以希冀,从而产生了一篇篇情文并茂、美不胜收的佳作。

比如作家写她的家乡官舟,宁静而纯净的官舟,题目为《官舟是我一个人的》,因为“我了解在村子里生活的他们就像了解我的掌纹一样清楚”,“回到官舟,时光就倒流”,“在我的官舟,我原形毕露,因为我是这里的王”,她已和官舟彻底融为了一体,官舟就是她,她就是官舟。有关官舟的一切,这里的父老乡亲、鸡鸣狗吠、一草一木、山川田园、高天流云、春夏秋冬、深巷老宅、祠堂书塾、族谱家训、古籍楹联……仿佛都是她胡慧玲一个人的,她皆拥入怀中,视若至宝,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种对故土的挚爱,完全是原汁原味的,是毫不掩饰的,是喷薄而出的,是非常主观的——当然也符合客观规则。而只有这种浓烈无比的挚爱,也才能写出辞采、写出个性、写出气势、写出魂灵,达到苏轼所说的“……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行而不可知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最佳状态,才能传神、出彩、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感动人。

作家既然以奶奶的闺名为书名,可见奶奶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何等崇高!如果说这部散文集有一个主角的话,那自是这个叫“细香”的奶奶无疑。该书中不但有一篇《细香》专门以奶奶为题材、为主角,而且别的许多篇什里都有着奶奶的影子、奶奶的印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慧玲是奶奶拉扯大的,是她生前最疼爱的孩子之一。慧玲创作此书,正是为了纪念这世间最好的奶奶。但我们也不要以过于忧郁的心情来看待之,毕竟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慧玲在《食礼》里写道:“每年春节大家族都会聚在一起吃餐饭,我们称为吃年酒。论到我们家了,奶奶打开房里那个四四方方庞大的困柜,里面是一柜子的碗盏……圆又大的盘子,像荷塘里亭亭的荷叶;小巧又精致的碟子,像刚出水的荷钱;中号盘,盘沿呈荷叶边状的,像一朵单瓣的木芙蓉花……”“袅袅的茶香,白色的热气,从白玉兰似的杯中散发开来,像蚕丝般飘飘摇摇、缭绕缠绵,满屋生香。这茶是清明节前奶奶到山坡上采摘下来亲手制作的,可以从春天一直吃到来年的清明节……”“菜都装在洁白的盘子里,边沿是不能滴落汤汁的,即使不小心沾了一点,总是被奶奶很小心地抹干净,再递给端茶的人……”在之后的《醮粑》里,作家又写到,奶奶带着她掐醮草、做醮粑、办礼信给舅公做生日;在《蜜饯》里写奶奶为表姑娘出嫁做蜜饯;在《泡茶》里写奶奶为全家人进新屋做泡茶;在《细香》里泡酸菜……作家曼妙、细微笔触下的奶奶,极会过日子,心灵手巧、勤劳聪明、节俭持家,“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个精致、精神、最懂礼节的人”。这样去写已故多年的亲人,我们读者一点不会有伤感、哀思,倒是分外的觉得美好、亲切。

在这部散文集里,除了奶奶,作家还写了很多她熟悉的人物,如爸爸、妈妈、舅公、喜妹姑姑、月梅娘娘、表姑娘、小伙伴喜红、同学改香、细妹子、辣妹子、侗女韦清华、久伢子、德思伯、德久伯、“大冬咕”等,似乎还是以女性居多。他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栩栩如生,各显神通,十分可爱。

比如《过河》里的同学改香,作家写了她俩之间的真挚友谊。其实改香并不是没有缺点,她长得没有她姐漂亮,又喜欢跟她妈吵架,怪她妈把她生丑了。但她心地是善良的,对慧玲非常友好,把撵着慧玲跑的狗吆喝走;拉慧玲去人家的菜园子里偷辣椒;又把大块的牛皮糖让给慧玲吃,理由仅在于她是“姑姑”;夜里直到送慧玲过了河才自己回家,怕水蛇撞慧玲的腿、水鬼拉慧玲的脚、螃蟹咬慧玲的脚趾头,口里嚷着“莫怕,慢点,我们在这里看起你呢”,“电筒的光柱齐刷刷地照耀着河面,在黑夜里给我开辟了一条光之路。”……这种关心简直是无微不至。而懂得人家的好、懂得感恩的胡慧玲便一辈子刻骨铭心,写这么一篇文章来追忆那段往事。这篇文章在全书里难得的朴素、简洁,没有什么华丽词语、修辞手法,但人物形象是鲜明、独特的,很多细节、场景是真实、生动的,同样感人。

大湘西是一片神圣、神奇、神秘的土地。作家胡慧玲所生活的湘西南,和毗邻的桂东北、黔东南,三角地带聚居着苗族、侗族、瑶族、壮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的骨肉同胞,自然也有汉族,彼此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但都能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本书里,写了苗家的食礼、吃酒席、吃茶、醮粑、做蜜饯、泡酸菜、古法榨油、吹竹笛、做喜鞋,花瑶的挑花、女儿箱、平层深山木楼,沙溪乡的唢呐文化,广西三江侗族的打油茶,等等,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各族风情,在书中络绎绽放、蔚为大观。

一件嫁衣,一部历史。在《嫁衣》里,胡慧玲写了侗女韦清华如何制作嫁衣的过程,种棉、纺纱、织布、割草、染布、亮布、剪纸、绣花……复杂的工序、长年的努力,最后成就一套美仑美奂的侗族新娘婚服,这同样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作:如果说亮布做的服装是大自然成就的一篇赋,那么侗绣是这篇赋中最精妙的修辞:铺叙、比喻、通感、对比、映衬、渲染,恰当得宜。增一分,嫌多;少一句,逊色。“当一张张绣片镶嵌在领口、对襟、底摆、衣角处时,黑红色发着金属光芒的嫁衣恍若一个沉静的女子穿上华服般惊艳,恍若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盛开花瓣朵朵,恍若睡美人在王子之吻里苏醒,四周冰消雪融,鸟语花香……”作家就这样用绚丽华美、充满张力的文字,歌颂了包括侗族在内,中华民族的勤劳和聪明。

期待读到慧玲更多的美文,期待为她写出更好的评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